在ABA的早期干预中,我们会有大目标,比如提高孩子的认知、语言沟通、社交、生活自理的能力、减少孩子的问题行为等。大家可能会想,这些目标该怎么测量呢?
事实上,在制定干预方案时,这些大目标都会被分解为很多适合孩子当前学习能力的小目标,比如,刚进入干预的孩子,我们会帮助孩子先建立学习的准备技能,即学习如何去学的技能。对于小龄的孩子而言,准备技能包括安坐、大动作模仿、执行一步指令、配对等技能。当目标被分解后,测量就简单了。
教什么测什么,选择的测量参数一定要能体现教学的目标。
数据收集的方法
当选择好测量参数后,我们就会在训练中收集数据。比如需要计算正确反应百分比的,就在训练中记录孩子的每一个反应是否正确;比如训练孩子的命名精熟度,就会记录每固定时间内孩子正确命名卡片的张数。
这里讲的数据收集的方法,并不是指测量本身,而是要讨论是否需要收集训练中全部的数据。换句话说,我们是做连续完整的数据收集,还是做取样收集。
连续完整的数据收集:教导者记录孩子在训练中的全部反应。
假设教导者的判断和记录都正确,那么这个数据也最真实准确反映了孩子的学习进展。完整的数据收集正确性高,但也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对于未经过专门训练的老师而言,记录数据会拖慢老师操作的速度,影响操作的流畅性。当然,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完整的数据收集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在我自己操作项目的过程里,包括由我培训的一线老师,都会在训练中全程收集数据。老师们都可以做到快速记录数据,并且基本不影响操作的流程。
另一种经常采用的数据的收集方式是取样:收集每次训练的第1个或前几个回合的数据。有的人把这种数据的收集方法称为冷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