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来帮助智力障碍孩子掌握劳动技能
1、理论支撑
根据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全日制智力障碍学校(班)劳动技能教学大纲》,劳动技能训练的目的是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手工制作劳动和简单生产劳动的教学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使他们学会一些基本的、初步的劳动技能,矫正他们的身心缺陷,为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和参加社会劳动打下基础。劳动技能课是智力障碍学校根据弱智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所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它对于矫正和补偿学生的身心缺陷,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劳动教育观不仅应作为智力障碍学校教师的指导思想,而且应为广大智力障碍儿童家长充分认识。
2、家长角色
(1)、家长对劳动技能训练应有的认识。
在与智力障碍儿童家长接触的过程中,许多家长对孩子参加劳动技能训练都有较正确的认识,他们不仅能较充分地认识到劳动技能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且积极地、热情地支持与配合学校的劳动技能教育。但是也有一些家长存在着某些误解,他们无视孩子智力障碍的实际状况,认为孩子能上学、读书识字是主要的,学习劳动技能没有必要,因此,反对学校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他们在家里对孩子百般宠爱,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养成孩子严重的依赖性,好逸恶劳;也有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受累”,宁愿自己顶替孩子的劳动训练;还有的家长,甚至于认为让孩子在学校参加劳动是“吃亏”,似乎是被人剥削、利用,所以竭力反对孩子参加劳动技能训练中的有关项目。诸如以上消极、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试想一下,不经过劳动实践能掌握劳动技能吗?家长能够照顾孩子一辈子吗?完全依赖家长的孩子,能体验到人的尊严和做人的乐趣吗?所以,家长应当多为孩子的将来想一想,对孩子的劳动技能训练的意义和价值多想一想,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劳动教育观。
(2)、家长对学校劳动技能训练的积极配合。
为了使学校对智力障碍孩子进行的劳动技能训练取得较好的效果,需要家长配合做好如下三方面的工作:
1)、积极地启发引导孩子,使之树立劳动光荣、劳动幸福的观念。
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积极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尤其是公益劳动。激发孩子为集体积极地主动地做好事,养成孩子助人为乐和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
2)、为孩子创造好的劳动技能训练条件。
如学校开展的劳动课程中有烹饪、缝纫课等等,由于学校限于经费,有时不可能为孩子充分提供有关材料,需要家长配合,为孩子准备烹饪原料、缝纫用的碎布、针线等材料或设备。家长还可以利用做准备工作的机会,让孩子学习上市场去购买这些物品,这对孩子也是一种锻炼,能全面地、最快地使孩子在技能上有所提高。此外,家长在家里可提供一定的场所和机会,供给孩子原料、工具等,鼓励孩子在家中学习训练劳动技能。
3)、在劳动技能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上积极地配合。
家长若能及时地让孩子将其在学校所学的劳动技能训练的内容,在家再得到练习,那么就能有效地巩固和拓宽孩子的劳动技能。例如,孩子在校学习烹调一道菜,家长可以让孩子为全家人再烹调这道菜,给予鼓励。经过多次反复,孩子就能较巩固地掌握这一技能,并渐渐地懂得烧菜的佐料和过程等,进而能烧另一道菜。反之,如孩子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得不到继续实践的机会,那么所学习的任何劳动技能都有可能很快被遗忘。孩子的任何进步,都需要家长进行密切的关注和指导。
昆山市爱佳康复医疗服务有限公司专注于3-12岁语言发育迟缓、口肌构音不清、认知发育落后、自闭倾向、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社交情商能力欠缺的儿童提供专业的康复矫正训练。